7月1日,在国家领导人的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粤港澳大湾区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按照协议,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重点合作领域包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七大方面,其中珠海横琴成为少数几个重大合作平台之一。
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珠海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同时也要打造成“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粤港澳创新合作先行地、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
“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曾是珠海作为经济特区的发展灵魂。但近年来,珠海却隐现创新激情不足、本地院校毕业生不愿留珠海、外来高端人才不想进珠海的窘境。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作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珠海的角色位置已经明朗。重塑当年的特区创新精神,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中再创新局。珠海的机会和挑战并在,当创新按下加速键,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大信号背后,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珠海正在进行怎样的思考?未来,又将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坐标系下逐梦发力?
目标
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7月7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珠海市政府共建的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珠海全市新型研发机构的版图中再添一名重量级成员,珠海也由此与国内科研创新能力最强的中科院“牵手”。
截至去年年中,深圳先进院累计孵化企业近500家,自身资产高达65亿元,在深圳乃至全国都是排名前列的新型科研机构。
“未来,珠海先进院将充分利用中科院的创新资源,在中科院的品牌效应下,打造成国内一流科技成果、创新人才与珠海本地主导产业转化对接平台,以及国际先进技术及高端人才的引进吸收平台,”珠海先进院副院长陈一立介绍。
在此之前,类似中科院这种“科技大款”,在珠海还有不少。
唐家湾畔美丽的滨海边上,从港湾大道上可以清晰看见清华科技园的办公楼,园中的清创中心,是全市目前重要的新型研发机构;位于富山工业园的华南理工大学珠海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背靠的是广东名校———华南理工大学,该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成效位居国内前列;位于国家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中大创新谷产业孵化器目前已投入使用,63家企业已入驻中大创新谷,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5个。全国首个无人船研发测试及产业孵化基地———云洲智能无人船科技港动工建设;香洲区引进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珠海设立亚洲第一个分支机构--珠海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研究院;珠江西岸首个智能制造科创基地———金湾·智造大街已经启用。
去年,中国人民大学首次发布《中国城市创业指数》,在参评的21个城市中,珠海总指数排名第六,同时也是创业密度最高的城市;而在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指数》显示,珠海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八。
今年,珠海更是定下了创新驱动的历史性目标。“到2020年,珠海将争取实现全社会研发费占G D P比重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0%等目标,基本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在最新的《珠海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中,珠海提出,到2020年,珠海要基本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高地,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育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集聚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团队,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圈,建成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粤港澳创新合作重要先行地、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
短板
源头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木桶的容水量是最短的木板决定的”。实现珠海的创新驱动目标,毫无疑问必须要做的一项,就是要补足短板。
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近年来,珠海也显露出一些明显的不足。珠海市政府部门的一份分析材料认为,近些年来,珠海的主要创新不足,一是产业规模偏小,对创新链的布局有一定影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是当前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途径。珠海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协作不足、集聚度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层次人才、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技术平台、科技中介服务等创新要素的配置。
其次,珠海的资金创投活跃度还待加强,珠海创投活跃度与深圳、广州等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鼓励、吸引风险基金投资本市优势产业,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相关产业科技服务业发展稍显滞后,珠海科技服务机构的单位数量、总收入、从业人员等指标在珠三角排名均靠后,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难以达到科技创新国际化的要求。
与先进地区相比,珠海的研发实力新型研发机构实力有待加强。深圳市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着手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引进建设。而珠海从2007年起才陆续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开始着手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而且,近年东莞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已超过20亿元。而珠海近5年来对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的投入,每年只有2000万元左右。此外,珠海企业规模数量偏少,产业链偏短,导致对平台业务需求不足,新型研发机构很难实现完全市场化运作。
“源头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是珠海创新的短板之一。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平台,借力知名院校、高校的创新资源,建立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有利于为珠海的创新驱动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再齐表示。
引才
先解入户安居之忧
人才的到来,也正在逐渐奠定珠海创新驱动的基石。
“我们经过了一年半的考察,最终决定把我们的第一家内地公司设在珠海。”几个月前,珠海飞龙在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于子坤决定落户珠海。珠海飞龙在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利用废旧轮胎、医疗废物及塑料垃圾等固体废弃物进行能源再生的中外合资企业。
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于子坤,也一直是颇为“抢手”的“高精尖”人才。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正在涌向珠海。珠海市人社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珠海共有各类高端人才超过3 .5万名,其中引进和推荐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9名,人数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也正是这些创新型人才,驱动着城市创新发展。
用什么吸引人才?用什么聚拢人才?珠海推出一系列政策,锁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例如,从今年3月1日起,珠海市机关事业单位以外用人单位从市外核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留学回国人员、符合条件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等10类人才,可按规定程序办理劳动人事关系转移、档案接收及户籍迁入。政策实施以来,各类人才反响热烈,共有4000余人提出网上申请。
珠海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上述政策将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人才流动的障碍,将干部、技术工人引进政策和渠道进行整合,对市外人才使用同一标准、同一方式引进,并简化了引进程序,有利于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整体性,营造尊重人才、公开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这被专家称为有望引发新一波类似30年前的“特区热”。许多老珠海人印象深刻的是,30年前,珠海开创先河,百万重奖科技人员,一系列政策迅速为珠海吸引了全中国的热血青年、科研人员。政策引起轰动,被称为“一颗知识原子弹爆炸”,“孔雀东南飞”蔚然成风。如今,30年前的人才盛景正有望重新上演。
猜想
有望跻身第一梯队
早前,珠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加快推进珠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横琴自贸试验片区联动发展(2017-2020年)的行动方案》,将多举措加快实现自创区和自贸区政策互动、优势叠加、联动发展、双向溢出。行动方案提出,到2018年,基本形成自创区与自贸区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珠港澳创新圈建设,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协作创新,为珠海乃至珠三角的开放创新提供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探索建设“双自联动”试点园区,为《行动方案》一大亮点。根据方案,经审定的自创区企业可以在双自联动试点园区注册新公司,享受自贸区优惠税收政策,其G D P、财政贡献、各项创新指标仍归自创区。同时我市将探索财税政策共享模式,推动符合自贸区“产业目录”的自创区企业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并搭建联动招商机制,针对重点企业需求进行靶向性精准招商。
有分析认为,创新高地的定位,粤港澳大湾区类似于一个金字塔结构,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香港、广州、深圳位于第一梯队,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占据中心地位。珠海、佛山、东莞属于第二梯队,属于区域创新和服务中心,澳门属于第二梯队中的另类。其他珠三角城市位于第三梯队。
在经济总量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珠海的生态环境品牌优势、交通枢纽区位优势、科技人文资源优势,都可以转化为创新创业优势,助力珠海成为珠江西岸承接海外及港澳地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桥头堡。而依托珠三角超级城市群,把握港珠澳大桥、横琴自贸区建设等机遇,珠海完全可以在更加开放、更加深化合作的新格局中,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激发自身创新活力,成为绝对领先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跻身第一梯队并站稳脚跟。
去年指标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2.66%,技术自给率80.1%,科技进步贡献率63.48%
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787家,增长98.5%,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50.4%
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8%
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增速在珠三角排名第一
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提高到46.77件,居全省第二
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提高到10.99件
每万从业人员研发人员169人
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27%,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占46%
建成新型研发机构2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7家,孵化器面积增加到12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14家,当年毕业企业40家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高地,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育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集聚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团队,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圈,建成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粤港澳创新合作重要先行地、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
具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五个大幅提升”
———综合创新实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技术自给率超过7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 D P的比重达到4%,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2件。
———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5%,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国际化创新型企业,自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创新型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规模的重点产业集群,产业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发展成为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创新载体数量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达到2400家;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35家以上;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10-15个,全市各类公共技术平台数量达到100家。
———要素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累计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团队100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0名、市级高层次人才1000人,每万从业人员中研发全时人员达到180人;1-2所高等学校跻身国内一流应用技术型大学行列,在校研究生培养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股权投资企业400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含新三板)180家。
发展路径
通过六大路径实现六个转变
通过源头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金融创新、人才保障等六大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努力实现发展方式向质量效应为主导转变,发展要素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向小众与大众创业互动转变,促进创新驱动形成现实生产力。
核心技术领域
重点突破12个核心技术领域
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环保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软件与集成电路、智能家电电气、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打印设备与3D打印、高技术服务业、现代生态农业与海洋产业。
重点规划任务
“六体系、一区、一改革”
“六体系”:建设企业培育、创新平台、现代产业、协同创新、创新人才、科技金融等6大创新体系。
“一区”:加快建设珠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在自创区和自贸区“双自”联动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粤港澳科技合作、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先行先试,带动全市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一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全面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与潜力。
数据来源:《珠海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珠海市委宣传部